English

真情铺起致富路

——陕西省军区“一部一村”扶贫纪实
2000-06-09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特约记者 李志伟 本报通讯员 范增民 宫曦岭 我有话说

65年前,陕北人敲起腰鼓扭起秧歌接纳了自己的队伍。而几十年后,当年的革命老区却因地域偏僻、交通不便、文化落后等诸多原因,经济发展十分缓慢。到1996年底,陕西有79个贫困县,393万群众没有解决温饱。

延安军分区政委刘廷礼永远忘不了这一幕:昏暗的窑洞里,土炕中间铺着半张竹席,四面衬着残破的硬纸板。女主人见来了首长,拿起面盆,一闪身出了门,乡人武部长尴尬地告诉政委:“借面去了。”

1996年底,在陕西省军区扶贫工作会议上,刘政委讲完这件事时四下里一片唏嘘。几天后,省军区党委作出决定:全省107个县级人武部及省军区、军分区机关,各包扶一个贫困村,用3年时间确保脱贫!

一场声势浩大的扶贫攻坚战在三秦大地上拉开了战幕。

李政委“三顾茅庐”

王有善是周至县高潮村党支部书记,工作能力强,但就是有些“犟”,前些年感到为村民办事受苦受累不讨好,一气之下跑到东河地板条厂打工去了。

“没有领路人,群众怎么致富?”县人武部政委李志远决定亲自去请王有善回来。

到地板条厂山高路远,还翻了两架山,让李政委没料到的是,任凭他怎么讲,这条“犟牛”就是不回头。李政委一看,倒也铁了心:能让群众有个好“当家人”,自己跑断腿也值!一趟,两趟,他一连跑了三趟。

最后一次,当李政委拿出全村86户村民请王有善“出山”的联名贴子时,这条犟汉子感动地哭了:“再不回去,我对不住大家!”

三年后的今天,当记者走进这个秦岭深处的小山村时,看到该村“建100亩旱涝保收田、2000亩高效经济林,3万棒带料栽培香菇”的“一二三”工程已初具规模,村民年人均纯收入已由当初的150元增长到750元。

憨厚朴实的村民由衷地说:多亏李政委,给我们请来了“领头雁”。

“赔了算人武部的”

果树拉枝剪枝是提高产量的常用技术,但旬邑县姚家店村的一些村民却坚持要把果枝捆在一起;富平县北峪村适合种植花椒,人武部好不容易买来的1500棵“大红袍”却被村民当成柴禾烧了个精光……

现实使人武部的同志体会到:扶贫不仅要干有形事,而且要务长效工。

“我们祖祖辈辈就是这样种的,你们偏要胡折腾,出了问题我们找谁去?”陇县普老源村村民面对前来推广地膜种植术的县人武部张部长一顿臭骂。

没办法,张部长动员村干部带头。村主任同意了,可老父亲不答应,张部长急得拍了胸:“赔了算人武部的。”

是年,宝鸡大旱,有些地方颗粒无收,50亩地膜小麦反而每亩增产近200斤。第二年,全村地膜小麦一下增到1500亩,人均产粮由1996年的200公斤增长到750公斤。

三年来,人武系统共举办科普培训1000多期,使贫困群众每人基本掌握了1—2项致富技术。

三年来,全省各级人武部门还先后帮助村民修建道路640公里,架设供电线路800多公里,修建小型水电站18座,打井3064眼,植树种草38万亩,使70个不通路、57个不通电、72个严重缺水的山村,全部实现了“三通”。

三年来,含辛茹苦地传播科技,不仅为农民插上了致富的翅膀,也开启了农民的心智。

忘不了的贴心人

旬邑县人武部科长潘进民患有严重肾炎,他带着药罐上了山,在姚家店村一住就是一年,终于累倒在村委会,乡亲们含泪把他送到医院……

岚皋县人武部科长程用凯在修路工地上磨破了两身迷彩服、三双胶鞋,体重减了10多斤。路通后,为了不打扰群众,他清晨5点打好背包悄悄离村,没想到全村人齐刷刷地站在村口……

富平县人武部政委王再海为了结束村民祖祖辈辈到20里外山沟背水吃的历史,8次拄着拐棍拖着病体上山找水源,每次仅路上就需要8个小时,身高一米八的他3次昏倒在山上。当清泉引进村时,王再海因到龄而准备退役,群众写信相留:“王再海不能走,王再海是我们的救命恩人。”两行字下,是全村338名老少的鲜红手印……

如今的山川,不再光秃贫瘠,不再水贵于油,郁郁葱葱的经济林把绿意播撒在农民的心田,一幅秀美的图景镶嵌在三秦大地上。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